人民安全网首页 网站导航 |  设为首页 |  加入收藏

人民日报:重庆 脱贫四记(民生调查)

\

  图为城口县太平村农业园。

  孙代兴摄

       7月,重庆最热的时候。记者辗转2000多公里,从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,到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、武陵山区的黔江区,一路直击扶贫现场。重庆1919个贫困村脱贫进度如何?165.9万贫困群众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?精准扶贫落实得如何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刚刚脱贫和正在脱贫的群众,倾听他们质朴的声音,感受扶贫攻坚的热度和力度。

  ——编 者

  大巴山区城口县

  村里办起农家乐 人均能挣一万多

  城口县,位于大巴山深处。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,曾是重庆市及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。2010年,全村205户中79户是贫困户,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。

  7月11日,记者来到了兴田村。村子地处两山峡谷之中、一条小河之畔,正能体现城口县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地理特点。

  “我曾以为我们家要完了。”村民周远权说,2013年,他在外务工时右脚受伤致残,积蓄花光了不说,他因为腿伤无法再外出打工,曾经宽裕的家一下子陷入了贫困。

  “不能让穷一时变成穷一世!”针对周远权家的情况,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为他家制定精准脱贫方案,提供脱贫补助资金,村里党员示范户提供帮扶指导。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,周远权“又站了起来”。他借钱建起小楼,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,提供农家乐服务,年平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。

  2015年,周远权家脱贫了,还被村里评为“脱贫光荣户”。说起这事,他的话语里带着股劲,“我家去年底脱贫了,今后就要越来越好了!”

  如今,兴田村有80多户人家开设了大巴山森林人家,搞起农家乐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.1万元,贫困发生率降至4.3%,已经实现整体脱贫。

  但是,扶贫并没有结束,还有最后的“硬骨头”。

  在小河边上,低矮的土坯房里是全村最困难的肖高友家:父亲双目失明、妻子精神状况不佳,两个儿子在上小学。堂屋里的两堆土豆,是度日的主食。床边的火塘,就是厨房。肖高友母亲上山刚采回的一背篓药草,是他们的主要收入。老人家很要强,“我去年采药挣了不少钱,有一千五六百块呢。”

  围坐在火塘边,当地干部又开始对着肖高友不厌其烦地“唠叨”:“你们家困难,政府会兜底。但是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,你也要自强努力,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……”

  民族地区石柱县

  修出一条出山路 村办工厂找活干

  7月14日,一大早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,抵达洗新乡丰田村已经快到11点了。此时,这里依然笼罩在一片云雾中,山道上的能见度不超过50米。

  “我们祖祖辈辈住在山上。你知道修条出山的路有多难吗?”村党支部书记余祖木用力踩了踩坚实的路面,手臂笔直伸出,横画了一个半圆,“这一块,以前住了129人。山路难走,很多人一年都不会去一次乡里。慢慢的,搬得只剩下20来个人了。”

  余修华18岁那年搬出了大山。2014年,9.7公里的山路修成了,52岁的他和堂弟又搬回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。“我家这里海拔1600多米,夏天凉爽可以做农家乐,高山蔬菜也不愁卖。”刚从地里回来的余修华,擦着手上的泥土,说起自己的打算。

  “环境挺好,但是路太差了,明年不打算再来了。”2015年,余修华的农家乐客人不少,但是抱怨也不少。当年10月,这条路硬化了,他喜不自胜,拿起电话挨个通知客人。比他更高兴的是余祖木,“这条路,村里第一次列计划是20多年前了。山路难修,但是今天终于彻底完工了。”余祖木说。

  路通了,脱贫致富就不难。田应九是村里的贫困户,一个老实的庄稼人。以前只会种地,大量时间花在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小道上。现在,村里建起了天麻厂,他在厂里工作,每个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钱。

  村里的企业、农家乐多了起来,优先给很多贫困户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岗位。贫困户种植黄连,村里也帮忙找销路。余祖木说,“村里有8户去年脱贫了,田应九这样的有10户,今年也能脱贫。”

  2015年底,石柱在撤并村通达目标方面完成了32条110多公里村道建设。2016年,石柱将在行政村通畅方面完成32条共199.4公里道路建设。

  三峡库区云阳县

  旅游扶贫促致富 困难群众住新屋

  7月13日,记者来到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清水乡岐山村。一排排小楼秀气精致,其中一栋属于村民李秀国。午饭时间走进小楼,一楼经营的餐厅几乎座无虚席。

  “一开始不愿意搬下来,山上住了一辈子,习惯了。”李秀国说,“后来想通了,借了10多万块钱,加上政府高山搬迁补助,买下了这栋房子。”

  但是,这家红火的餐厅并不属于老李。不善经营的他将小楼租给了商户,一年坐收7万元租金,他在旁边的景区打工,如今不仅买房子的欠款还完了,小日子更是过得有声有色。

  岐山村的优势在于,它就位于云阳县龙缸景区旁边。通过旅游扶贫,附近的89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。乡上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,投入了420万元本金,每年相关收益中至少拿出8%,全部用于动态帮扶贫困程度最严重、脱贫难度最大的贫困户。

  和李秀国的气派小楼不一样,在凤鸣镇马轩村,马蜀东家搬进的是一栋不到80平方米的小平房。但是,这套房子他自己没花一分钱。

  “老马有脑溢血后遗症,半边身子动不了。他妻子为了照顾他只能在周边打短工。要是跟风造楼房,背的债就能压垮这个家。”村党支部书记田秀伦介绍说,村里的党员和老马的亲戚朋友免费帮忙打地基,整合社会捐赠、2.1万元D级危房改造资金和4万元高山搬迁补助,建起了这个带基础装修的漂亮新家。

  马蜀东搬进了新家,扶贫干部没有就此撒手不管。田秀伦帮老马申请了低保,给老马妻子找到了附近果园里打短工的岗位。两只小羊羔、一亩柑橘林的产业扶持,老马家也是没花一分钱。

  把精准落到实处,一年来,云阳18个乡镇41个村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3.69万人脱贫。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统一使用,云阳近3年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投入4.5亿元,让1万多户山里人家搬出了大山,脱离了贫困。

  武陵山区黔江区

  李子卖上高价钱 种地也能奔小康

  “养儿不用教,酉秀黔彭走一遭。”这句俗语,重庆几乎人人皆知。在重庆人看来,酉阳、秀山、黔江、彭水四个地区十分贫困,孩子去那儿走一圈接受接受教育就能懂事了。

  “酉秀黔彭”中的黔江区,有个中塘乡迎新村。这个村,人均一亩地,多数是荒坡;901户中,113户贫困户。而今年,这个村居然要脱贫了。

  7月15日,记者到这个村子的时候,贫困户李天顺正站在房前的田埂上,一棵一棵“检阅”自家的李子树。“女儿在外打工,女婿得留家里照顾我和老伴两个病人,日子真挺难的。”李天顺说,“今年好了,我这些李子树开始大量产果子了,一亩多地应该能收400多斤,运到广东一斤就是18块钱。”

  脆红李,是迎新村脱贫的秘密武器之一。2012年,村里成立了脆红李合作社,给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和肥料。3年过去,李子树开始挂果,113户贫困户有89户能靠着李子脱贫。

  “要是没有修路,李子种好了也卖不出去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安波介绍说,以前村里也有李子,农户肩挑背扛,辛辛苦苦运到乡上,却卖不上好价钱。到今年3月,整合各方面资金840万元,村里硬化了20多公里路。现在,好多城里人直接到村里采摘李子,不愁卖不上好价钱。

  不光有脆红李,迎新村还新栽种了300亩的海椒、280亩的蚕桑。村里的养牛大户、养蚕大户、养鱼大户、做砖大户也一家家相继起来了。

  稳定增收,是黔江区脱贫攻坚的核心点。精准扶贫,不搞一刀切,宜农则农、宜林则林、宜牧则牧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。有的村里发展有特色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,有的村里搞好电商扶贫、金融扶贫等新兴业态。

  “之前怕搞不好,只种了一亩,明年看能不能扩大些规模。现在我不只要脱贫,还想着要致富呢。”李天顺对以后的日子蛮有信心。

       本报记者 王斌来 蒋云龙    制图:张芳曼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07月26日 16 版)

    标签:人民日报 重庆 民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