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安全网首页 网站导航 |  设为首页 |  加入收藏
首页 > 安全 > 住建 > 正文

专家:城镇化拉动效应勿高估

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各地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发现,多地仍将基建投资视为主要抓手,浓墨重彩地布局交通管网建设。业内专家警告,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在下降,同时,对于城镇化推进中各地可能出现的“冒进”风险,也应有所警惕和预防。

  基建投资仍唱主角

 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各地规划发现,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占比最大的领域之一,并以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通信等设施建设为主。

  对此,各地根据区域特色作出相应规划。比如,江苏省提出构建以高速快速铁路、高速公路、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国家级综合运输大通道、构建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、建设综合交通枢纽、打通跨省际交通节点等交通基建规划。郑州则提出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26项专项规划。

  有业内人士测算,根据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在未来7年内,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计划将需耗资人民币42万亿元。巨大的资金需求对各地融资提出严峻考验。

  有消息称,为破解交通产业投融资难题,目前发改委正研究设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,该基金是具有引导基金性质的政府性基金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总规模将达千亿级,为了切实发挥基金功能,基金或将设计让利规则,即政府出资部分仅收取同期限债券利息的收益。有专家表示,到2020年交通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,年均资金需求约为3.7万亿元。

  各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均提出要拓宽地方投融资渠道。例如,广东省官员表示,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方面,广东将更多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。安徽省财政今年将从地方债中安排40亿元,转向用于城镇化试点地区的投融资平台建设,增强融资能力。与此同时,国开行也选择安徽作为首个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省。云南则规划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平台,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,在更大范围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,解决部分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资金来源问题。同时,分类推进不同类型项目的投融资模式。

  警惕拉动效应弱化

 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如火如荼,有专家指出,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在弱化,不宜高估,如果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用于周期长、回报率不算高的基建项目,将带来较大的偿债风险。

  中信建投分析认为,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中后期,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下降。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,就意味着需要增加就业资金、生产投入、基建投资等方面的投入。从边际贡献看,改革开放初期,新增城镇化人口对GDP的贡献高达70%以上,1996年至2003年,城镇化再次提速,对GDP的边际贡献平均在50%以上,2009年至2013年,城镇化对GDP贡献保持在30%附近,2014年至2020年城市化率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将稳定在20%-25%左右。

  中信建投分析师吴启权认为,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下降,主要是因为GDP及城镇人口基数的提高;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以及资本积累的边际下降。而要解决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边际下降问题,则需要高质量的就业。

  与此同时,对于城镇化政策推动中各地可能出现的“冒进”隐忧也被业内所提及。有分析认为,如果再继续这种大规模的投资,会引起社会对高速通胀、政府债务情况的更大担忧。在既有的政策导向下,如何扼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是需要探讨的课题。

    标签:效应 专家